自2010年分设以来,呼和浩特机场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着力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实现了与除拉萨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的通航,“十二五”期间,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运输起降架次分别增长了2倍、1.7倍和1.9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2%、11.8%和13.8%。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五年内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2.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1%;亏损从2010年的1亿元以上降至2015年的3600余万元。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每员工创造营业收入由2010年的27万元增至2015年的33.3万元。民生工作持续改进,员工待遇逐年提高,人均工资总额年增幅达到12%。党的建设不断增强,2013年和2014年均获得集团公司“四好领导班子”等荣誉。服务品质快速提升,先后荣获国际机场协会年度服务质量“全球旅客吞吐量200-500万级最佳机场”第一名、民航局2013年-2014年民用机场“服务质量优秀奖”。
笔者作为一个2013年入职的普通一线员工,3年的工作经历虽短,却足以让人感受到公司发展带来的震撼。机场的运行保障能力和每一名一线工作者息息相关。机场公司分设以来,不断深化机场统一指挥、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协调保障的“大运行”机制,将大面积航延处置、特殊天气应对、局部资源失效和异常事件处置等关键工作流程进一步磨合,切实实现了运行精细管控。今年11月4日至5日,受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雾霾天气影响,呼和浩特机场共接收备降航班18班,刷新了呼和浩特机场保障备降航班历史记录。由于备降本场的航班当日取消后在次日集中安排了补班,而补班正值呼和浩特机场始发航班高峰时刻。运行指挥中心积极与空管站调及机场各保障部门协调配合,合理安排本场始发航班除冰顺序,统筹调配本场停机位资源,有序安排备降航班出港顺序,圆满完成了各项保障任务。
机场本质上是为旅客、航空公司服务的载体,所以一个机场服务水平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机场公司持续开展品牌建设,推出了“张彪”、“李新”及“芯互联”班组等服务品牌,对接首都机场服务管理规定,规范服务责任管理、服务策划、标准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开展服务专项提升,真正把“真情服务”融入到每一个服务环节中。想要切身体会服务品质的改善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到航站楼看一下,就会发现很大的变化。记得笔者作为旅客第一次乘机出行时,到机场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询问,旅客配套服务设施也很不完善,连手机充电设备都是稀缺资源。但是现在航站楼里有专门的指示标识、引导人员,为旅客服务的设施设备也在不断完善,充电设备、免费WIFI、“吉雅”志愿者等等,从每一个小细节都可以看出服务品质的提升。
如果要问一个一线员工“你对机场公司这几年感受最深的变化是什么?”大多数员工的答案可能都是大同小异:旅客越来越多了!其实换句话说,就是机场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切身体会到了这些年来运输生产的飞速发展。同为2013年入职的小高是航空安全保卫部旅检室的人身检查员,她告诉笔者,在刚进入机场公司工作时,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每年运输生产淡旺季的差别,但是到了2016年,这种“淡旺季”变换的差异感几乎没有了,好像全年都在“旺季”。2013年,呼和浩特机场旅客吞吐量刚刚突破500万人次,到了2016年,还没到年底,旅客吞吐量已经突破了700万人次,怪不得小高感受不到“淡旺季”的差别了。旅客吞吐量破千万,那是我们所有机场公司员工的一个“小目标”。
来自飞行区管理部的小张在交谈中告诉笔者,还记得在上学时因为离家较远,有时回家坐飞机很受时间的限制,因为那时每天飞往家乡的航班只有一两班,可是现在基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订机票,航空市场的拓展、航线网络布局越发完善使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这样一来飞机离人们的生活就越来越近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机场公司的不懈努力。小张说,虽然他参加工作的时间不算长,可是已经感觉到了呼和浩特机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我们将见证呼和浩特机场更大的成就。
随着“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持续向好的宏观环境将为呼和浩特机场加快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强劲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呼和浩特机场公司已经做好准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为实现机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