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空港在线 > 机场新闻
科技创新是改变生产效益首要动力——航空安全保卫部安检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的“初体验”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3日 来源: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的创新决定着国家发展的脚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就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出台一系列推动创新的政策以及“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等理念的形成,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成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模式,越来越多的依靠人力来完成的工作被智能机械化所取代。科技创新,逐渐成为了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我们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就有着许许多多的创新成果,它们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以往的工作方式,优化了工作流程,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安检的保障效率。
  呼和浩特机场公司航空安全保卫部设备科负责对航空安全保卫部所有的设施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随着呼和浩特机场客流量的持续增长,安全检查的配套设备不断增加。截止2016年,设备科所管辖的设备包括呼和浩特机场的280余台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保养,同时还要每年两次的对全区10余个支线机场60余台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保工作,科室在仅有5名员工的情况下,面对不断增长工作量该如何有效的管理好这些设备?怎样优化现有的工作流程,让所有的设备正常运行?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设备管理发展道路上的一大瓶颈。
  通过剖析设备维护的工作流程我们发现,原有的工作流程较为传统,基本上是以人力为主要生产力,设备的维修记录、备品备件的存放,全部都是依靠手工记录来进行。面对从前保障设备数量较少时,是能够从容应对的,但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当面对数量很多的设备时,会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变得手忙脚乱。
   当明白这一点,我们便开始优化工作流程,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来辅助我们的日常工作。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了“安检设备设备智能管理系统V1.0”版。目的是让软件来对各项设备的信息进行存储、查询、分析、管理,通过软件来辅助我们日常设备管理工作。软件的成型,彻底的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
  从前和现在设备维修管理的工作对比
  现在的工作方式是将原本手写的纸质台账挪到了电脑上,用电脑取代人脑,用软件核算取代手工记录,让我们通过软件直观的看到各项设备的运行情况、维护维保、备品备件数量以及各项设备运行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什么故障?什么时候该进行定期保养?什么时候改更换等等。
  在从前,设备维修信息、备品备件存放全部记录在纸质台账中,由于长时间存放、搬家等原因,很容易出现丢失或资料不全的现象。从前的工作流程是在接到故障报修,工作人员先要对故障设备进行鉴定,如果需要更换备品备件,在从台账记录、库存进行查找,当有备用零件时则可以进行维修,当没有找到或库存不足时,则需要临时与厂家联系,购置相应的零件,这样一来,管理不但较为混乱,且设备维修效率也很低。同时,没有具备对故障设备的信息进行整体汇总的功能,对故障的维修非常被动。
  对传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利用大数据的原理,通过软件智能辅助设备维修工作,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我们对设备的管理能力,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设备维修保养的工作效率。
  通过软件辅助,我们将设备信息、故障维修信息、备品备件的存放记录等全部存储到后台服务器中。在每次故障维修后,设备维修员通过对设备的维修情况进行录入,上传至服务器汇总,软件会自动分析下一次设备可能出现故障的风险点,并及时发出预警。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对可能出现故障的设备提前维护,化被动为主动,在设备发生故障前将其修复。在日常工作中,设备维修人员还能够实时对各类设备的备品备件库存情况、故障维修情况进行查询,当遇库存不足时,能够提前与厂家取得联系,及时补充。在遇到故障报修后,维修人员只要通过电脑进行查询,立刻就能够获得相关设备的全部信息,包括设备的购置的日期、厂家、备品备件库存、维修案例视频及上一次维保的时间等。通过这些信息,能够迅速及时的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同时,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还能够对故障频发的设备进行预警,维修人员能够直观的对故障频发的设备进行针对性的管理,通过对设备进行分析改良,能够使设备使用寿命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资金。
  安检设备智能管理系统升级计划
  通过创新工作流程,利用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工作模式,让我们在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尝到了甜头,也让设备管理更加规范。但在实践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优化。
  现阶段安检设备智能管理系统录入查询方式较为单一,只存在于PC端,但在日常工作中,设备的维修人员经常会穿梭在设备与设备之间,这些设备有的在航站楼内,有的在货运库区,还有的在东道口,对这些设备的维护保养并不在设备科的办公室内,所以对数据的录入查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分析现有的工作模式,为设备的信息传递提供便利。维修科正在组织开发安检设备智能管理系统V2.0,软件和配套设施正在开发的过程中,将来要实现的工作模式是将信息系统融入到手持终端上,实现PC、手持终端的C/S结构,通过网络实时与后台数据库进行设备数据信息的传递。同时,利用二维码为每一个设备制作一个身份证,让维修人员在设备巡检的工作中通过扫二维码来获取设备的具体信息,随时随地的与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的交换,也在为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保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加规范了设备管理工作。
  创新经验分享
  安检设备智能管理系统V1.0虽然只是在航空安全保卫部运行,相比其他行业或部门,安保部设备的数量、种类并不算很多,但是它能够利用大数据原理,通过数据汇总来实现设备故障的分析和预判,在设备可能发生故障前进行预警,节约维修资金的同时降低了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这套系统不仅可以用作安检设备管理中,还可以运用到其他设施设备的管理中,它的可复制性也非常强,比如车辆管理、登机桥管理及其他设施中(大到桌椅板凳,小到一个扫帚、拖把)。在安检设备智能管理系统V2.0中,已经将消防车辆管理、航空安保部和动力能源保障部的廊桥使用维护管理纳入其中。同时,自主开发的软件相比专业公司开发,从开发经费、实用度、灵活度、可操作性方面都具备很强的优势。
  结  语
  目前,安检设备智能管理系统V2.0正在按部就班的开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设备维修人员能够在机场管辖范围内,当走到任何一台设备前,都能够对其信息进行查询、录入和修改并实时与后台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
  创新是无止境的,它是从探索中走出去,从实践中走回来的一个过程。真正的创新工作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它是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实践、学习和思考,当三者结合在加上一些态度、智慧、热情和技术就能真正的起到创新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