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以纪实的手法,重现1979年邓小平登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全过程,并将当时时代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干到户"、拨乱反正、恢复高考、等热点问题贯穿于剧本之中,再现邓小平同志平易近人,高瞻远瞩、注重实际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
影片开始时,邓小平同志就低调出行,不坐小车坐大巴,还幽默的说:这样的车坐的人多,大家好说话。“邓小平同志坚决不许封路、封山,坚持与民同乐一起登黄山;登山时路遇阿婆亲切交谈,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当晚上黄山宾馆住宿不够情况下带头让出家人的房间,充分展现了一个优秀党员严以律己的光荣形象。夜晚听大学生演唱邓丽君的歌,并调侃“人们都说,白天老邓,晚上小邓”;澳门小伙说他面熟,好像在哪见过,他说自己是“大众脸”,通过这些镜头的展示,我们看到一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小平同志。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那个宁要社会主义一根草,不要资本主义一棵苗的年代,人们的思想是僵化的。在我们现在看来容易的事,但当时执行起来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对这三座大山异常痛恨,一旦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将这一压力顷刻间释放出来,所以对有类似三座大山有关系的事情一律予以抵制,所以对于类似“包干到户”这样的“私有化”行为在当时看来是走资派的表现,谁要是拥护是要冒政治风险的。所以当邓小平同志撰紧拳头说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时候,我深受感动,这是一份魄力,这是一份担当,更是一份对祖国人民的爱。人民虽然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好,但人民更需要富裕起来。没有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念,中国就不会发展的如此之快。
邓小平在黄山时,问黄山的建设、问黄山的发展、问黄山的生态、问黄山的物产,殷殷叮嘱“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成为全国最富的地方”,句句话语都饱含了他对山区人民致富的殷切期望,处处体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勇气和决心。此次黄山“破冰之旅”,邓小平就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发表了被后人称之为“开启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之路的著名的‘黄山讲话’”。邓小平用坚实的脚步、用有力的双手为黄山的未来写下了气壮云天的诗篇,黄山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新纪元。
在近100分钟的播放过程中,我的眼里噙满泪水,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邓小平同志幽默风趣,意志顽强,平易近人又高瞻远瞩,他踏实的工作作风不正是我们“八项规定”的真实写照吗?他深入群众了解民间疾苦,造福一方百姓的做法不正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吗?他反对黄山的粮食生产的当时流行做法,而是立足现实,制定黄山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宏伟规划,将黄山以后几十年的大发展前景展现在了当时人面前,这难道还不够说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深谋远虑的大政治家吗?我为邓小平同志的登黄山坚强意志而感动,我为邓小平同志力排众议的正确决策而感动,我为我们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感动。
“飞雪千年茂不衰,乱云飞渡仍从容” 让我们沿着邓小平的足迹走下去。 践行“三严三实”“八项规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