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刚刚过去,呼和浩特机场公司迎来了一连串可喜的成绩:运输起降接近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比去年突破600万人次整整提前了52天。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随着鸟类迁徙期的到来,鸟击防范形式却不容乐观,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鸟类,飞行区管理部积极主动研究对策,采取多角度、立体化式的防范手段,有效减少鸟击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数据分析之“抛砖引玉”
通过分析2015年全年呼和浩特机场鸟击事件的发生情况,尤其是责任区内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四大规律:第一,本场历年的9月份都属于鸟击高发期;第二,撞击鸟种以飞行区内常见的隼类最多,其次是灰斑鸠、麻雀和家燕等;第三,责任区内鸟击事件发生在滑跑过程中(接地0米)占70%以上;第四,鸟击部位较多的是飞机右侧区域,结合责任区内鸟击事件全部在26端起降时发生,这与跑道南侧人工不间断巡视,北侧人工无法巡视,仅有少量固定设备相关。针对上述分析结果,飞行区管理部立即采取人员巡视、设备调换、环境治理三项措施减少鸟击风险。
人员巡视之“隔岸观火”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跑道、滑行道之间草地中隐藏活动的鸟类,对飞机安全运行构成的威胁最大,如何突破困局,变被动的“隔岸观火”为主动防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鸟击防范人工巡视范围,是沿巡场路内侧草地,也就是沿跑道、滑行道安全距离外围巡视,这也是国内主要机场大多采取的巡视方式。跑道、滑行道之间是个盲区,固定设备效果有限,不能完全依赖,航班运行期间人工又无法巡视该区域,因此这里成了鸟类活动的“天堂”。能不能在这里进行人工巡视?国内不仅没有先例,更是不敢想象。为此,管理人员内部多次协商论证后,主动联系民航内蒙古空管分局,协商跑滑之间增加人工巡视的可能性,经过缜密思考仔细论证,最终达成可以实行的一致意见。并召开内部专项培训会议,布置具体活动路线,该项创新举措自2015年9月29日正式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设备调换之“声东击西”
虽然增加人工巡视范围,但当今的鸟击防范工作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它需要综合治理的手段才能有效减少鸟击风险。根据本场航班的主起降方向在东边的26端这一特点,飞行区管理部立即调整目前本场平均分布设备的现状,将西边的设备移动至东边,加强主起降方向设备防范的力度。结合人工巡视频次增加的特点,在驱鸟王、煤气炮等设备旁增加驱鸟假人。并加密固定煤气炮发射频次,子弹炮、二踢脚、彩珠筒、礼花发射器等设备的日均消耗量达到以往三倍,旨在通过密集驱赶方式打造跑道上空的鸟类真空区。
环境治理之“釜底抽薪”
近期,不仅巡视人员增加巡视频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每天在现场观察、记录鸟类的活动规律。通过观察发现飞行区内隼类、燕类、百灵类、乌鸦类等鸟类活动增加较多,其行为诱因主要有觅食和栖息两种。为此,飞行区管理部鸟击防范人员立即开展“釜底抽薪”式的环境治理措施,包括2800亩全范围草地喷药灭虫,并在跑道、平行滑行道、四个快速出口滑行道两侧的重点草地区域重复喷洒;采用逐洞投放鼠药的方法,本着“一次投饵、一洞一投”的原则,完成300个新鼠洞和800个旧鼠洞的投药工作; 每周沿跑道道肩喷洒驱鸟剂,对跑道形成一层“保护层”,减少鸟类在附近区域的活动频次,旺季以来共使用固体、液体驱鸟剂300公斤。
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多角度立体化采取以上各项措施,呼和浩特机场有效减少了鸟击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今后,呼和浩特机场鸟击防范工作将继续“坚持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硬件设施设备为辅”的防范对策,仔细观察大胆创新,为本场航班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