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我总是对自己写的平淡无奇的作文感到欲哭无泪,每每看到题干中那句熟悉“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就觉得痛不欲生。每当这时,如果给我一本《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我定会双眼放光的扑上去把里面所有“美味可口”又饱含“人生哲理”的小文章翻个遍,然后喜滋滋的放到自己的文章中,并自觉写作水平又有了质的提升。这类小文章篇幅一般不超过1000字,文字唯美,善举例,但细看下来往往大部分都是以偏概全、胡编乱造,它们有个美味的名字:心灵鸡汤。
在那个网络、媒体不发达的年代,各种杂志、报刊中的心灵鸡汤拯救了无数像我一样苦苦挣扎只为写够800字作文的学子。这些心灵鸡汤用美好的、大部分是编造的故事支撑着文中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往往很绝对,它告诉人们“因为主人公这么做了,所以他得到美好结果”,一度成为广大学子们的重点研读对象、人生指路明灯。然而鸡汤喝多了,就不难总结出这类文章总是把个人经验或者是某一刻的情绪当做是普遍的处世法则,一本正经的把这种伪哲学传递给读者。
相信大家很熟悉华盛顿砍樱桃树的例子,这篇鸡汤被当做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例子没少出现在我们的作文中,后来被证实是作者为了凸显华盛顿优秀品格而虚构的。《旧唐书·太宗本纪》里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同样是为了凸显伟人的与众不同而做的夸张修辞,大多数人不相信真的有龙在李世民身边徘徊了三天,却轻易相信华盛顿砍了樱桃树。赞扬美好品格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把一些子虚乌有的事当成真的宣传就不对了,不知道那些效仿华盛顿砍自家树的淘气孩子,在勇敢承认错误却遭到父母混合双打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心灵风暴。
有一篇题为《蹲下来,陪你做一只蘑菇》的鸡汤文,讲的是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最终让这个病人痊愈了,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文章在末尾点明了中心思想:一个人可以带着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只要他把悲伤放在心底的一个圈里,不要让苦痛浸染了他整个生命,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这篇鸡汤中所举的例子并不能很好的支持它的中心思想,可以称得上生拉硬拽,并且在它所举的例子中,精神病人并没有痊愈,他依然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这篇文章很好的印证了鸡汤文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是帮助人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碗鸡汤在前段时间火遍网络,鼓吹着“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紧接着一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请假条横空出世更是让一些人按耐不住内心的骚动,有了人生不冲动一次就不完整的怪异认知。于是,好多人冲动的辞去了不错的工作、冲动的撇下了一切,冲动的踏上了旅程。最终结果就是大多数人在玩儿了一圈回来后,发现人生什么都没有改变,心灵也没有像鸡汤中所说得到了洗涤,灵魂也没有更加“纯净”,看着愈加干瘪的钱包,自己依然得为生计打拼。鸡汤固然美味,但是也要适量饮用,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风,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套用一句广告词,“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哦”。